第104章 李伟在朝中孤立无援(1 / 1)

朱元璋半闭双目,静静观察这对父子,待心中满意,方轻轻摆手。 “行了,都退下吧!” 侍卫们这才奉旨停手,退到一侧。 然而侍卫离去后,场中的朱亮祖父子依旧毫无动静,连一丝颤动也没有。 在场的人无不心中一凛,朱元璋亦感疑惑,迅速用眼神示意一名侍卫查看情况。 那侍卫快步上前探查,随后低头禀报:“启禀陛下,朱亮祖父子已经断气!” 朱元璋浑身一震,第一反应便是不信,他对朱亮祖的身体状况十分了解,绝不会轻易丧命。 朝堂上下顿时变了颜色,无人料到这位勇猛的武将、地位尊贵的侯爵竟会在廷前被活活鞭死! 就连对朱亮祖深恶痛绝的道同也眉头紧锁,若只是秘密处决尚可接受,如此当众羞辱并致死,实在过于残忍。 朱元璋察觉此事有些不对劲,锐利的目光扫过参与行刑的侍卫,却发现众人皆神色慌乱,无甚异常。 见此情景,朱元璋眉头深锁,难道真是意外? 朱亮祖的猝死超出了他的预期,这件事绝非他本意。 殿中武将们的脸色都十分难看,内心充满兔死狐悲的哀伤。 朱元璋深知他们的想法,稳定情绪后冷冷说道:“朱亮祖欺君罔上,勾结权贵欺压黎民,甚至险些害我错杀忠良,今日结果也是他咎由自取!念其功劳不小,按侯爵规格安葬,命其次子承袭爵位。" 朱元璋先指责其罪状,占据道德高地,最后才示以恩典。 “陛下英明!” 尽管有人心中仍有不忍,但正如朱元璋所言,朱亮祖之死并无冤屈。 李文忠欲言又止,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他也无话可说。 退朝后,朱元璋急返乾清宫,屏退左右,独坐龙椅陷入沉思。 最近发生的种种事端让他倍感意外,从道同案起,直至朱亮祖之死,表面看似合理,实则隐藏玄机。 若非李伟横生枝节,从头开始,道同便注定会蒙冤而死,而后朱亮祖的结局也几乎不可避免。 李伟的到来让道意外地活了下来,尽管皇帝同样愤怒,但他并没有立即处死这位开国功臣的念头。 然而,最终朱亮祖还是死了,这令他十分震惊与疑惑。 经过这件事,那些武将们对未来恐怕会有所顾忌,这是他最不愿见到的局面。 此刻,四子朱棣刚刚就藩,二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也才就藩没多久,指望用藩王取代这些武将是不可能的事。 国家的军事事务仍需依赖这些开国的功臣,现在还不是对他们下手的时候。 思索片刻后,朱元璋高声对外面候着的太监说道:“去把毛骧叫来。" “遵旨!” 太监领命迅速离去,过了很久,毛骧才匆忙赶到。 “臣叩见陛下。" 毛骧毕恭毕敬地行礼。 “嗯,起来吧,刚才殿上发生的事情,你怎么看?” 朱元璋平静地问道。 毛骧立刻严肃回答:“朱亮祖不听陛下的教诲,多次违法乱纪,这次更是欺瞒陛下。 今日的结局是他自作自受,陛下宽容仁慈,让他按侯爵礼制安葬,次子继承爵位,已经是仁德到了极致,陛下英明!” 朱元璋目光深远地看着他,过了一会儿才微微点头。 随即又沉声说道:“尽管如此,用鞭刑致死并非我的初衷,这样吧,你去审问那些执行鞭刑的侍卫,看看是谁不小心打死人的!” 毛骧听到这话,心中猛地一颤,虽然朱元璋表面上是在询问是谁失手,但他的言下之意显然是怀疑有人故意为之,看来这件事并不简单。 “臣遵旨!”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,停顿了一下,又眯着眼睛问了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:“李善长最近在做什么?” 毛骧微微一愣,不明所以,但仍立刻答道:“回禀陛下,韩国公自从归乡养老后,便一直待在濠州,按照陛下的吩咐负责管理迁徙的百姓以及修建宫殿等事宜。" 朱元璋听完陷入沉默。 在大明朝,武将暂且不论,文臣之中只有两个人能让他感到忌惮,一个是已故的刘伯温,另一个就是这李善长。 若论才华智谋,刘伯温无疑是第一人,但说到权术,刘伯温则远远不及,轻易被他掌控,最终落得悲惨下场。 而李善长,虽然才智稍逊刘伯温,但在权术方面却远胜刘伯温,无论是在文官还是武将中都有极大的影响力。 他想依靠刘伯温主导的浙东派系来抑制李善长领导的淮西权贵集团,但最后却以淮西派系的胜利收场。 尽管他设法把李善长送回乡下,还借刘伯温之死以及其他手段除掉了接替李善长掌管淮西的胡惟庸,可只要李善长还活着,事情就没完。 李善长不同于朱亮祖那种飞扬跋扈的武将,他行事小心谨慎,没什么大的过错,总不能因为没有罪名就将其处死。 “嗯,你找人盯紧他,他跟谁接触、一举一动都要记录下来!”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沉默良久,朱元璋才缓缓开口,虽然这事看似偶然,更不太可能和赋闲在家的李善长有关,但他仍疑虑重重。 听闻此言,毛骧内心微微一喜,他作为皇帝的近卫,清除异己乃分内之事,这对他来说是一次立功的好机会。 “遵命!属下定当完成任务。" 毛骧立刻毕恭毕敬地答应。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,可心中依旧焦虑不安。 其实除了李善长之外,他还有一件更大的心事,从未向任何人提起。 自明朝开国以来,他就隐约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影响着大局。 曾经他怀疑是白莲教残余势力,后来又认为不是,这些人虽会捣乱,但难以成就大事,否则就不会让他摘取果实。 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士绅阶层,他自己能够开创江山,离不开他们的帮助,若说这些人暗中操控局势,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。 近年来,随着国家安定,他大力诛杀文官,牵连了不少士绅豪族,除了惩治贪腐、谋取利益外,也有削弱这股隐秘势力的意图。 然而杀了不少人后,他发现似乎毫无效果,这股暗中力量依然存在,至今他也不知这股势力究竟是谁,或者只是自己的错觉? 转折部分不易书写,作者也是新手首次尝试,希望大家体谅。 (本章结束) --- 暂且不论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势力,李善长这个人必须妥善处理。 留在乡下他不放心,思量片刻还是决定召回。 话说回来,这些淮西功臣们虽是他打天下的兄弟,情谊尚存,但这些人太过张扬跋扈,难以控制。 不管是为百姓还是保全自家皇位,他都需要早做打算。 当年坚持给儿子封王,正是因为这个缘故。 不少大臣劝谏关于藩王作乱之事,他不是不知,但毫无办法。 无论亲情多么深厚,在江山面前都不值一提。 即便日后真有藩王叛乱,只要他妥善应对内外危机,最终这天下仍是朱家的。 他也并非毫无防范,本该随藩王赴任的重臣,都被他以借口留在京城,朱棣之前索要李伟时,也被他严厉呵斥。 兵力部署上也有讲究,藩王亲信的兵力不过几千人,大明主力仍在京师的天子亲军手中,各地卫所需奉旨调动,皇帝对藩王占据绝对优势,从不会吃亏。 (李璟隆堪称奇迹) 然而,时局变化令他倍感无奈,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 他与历代开国君主不同,他们都有庞大的家族支持,而他仅凭一己之力开创基业,朱家人口稀少,可用之人寥寥无几,如今仅剩李文忠,还时常与他意见相左。 至于亲生儿子,长子朱标虽已二十五岁,但其他分封在外的藩王更年轻,尚未成熟。 他自己已年过五十,按理说皇子皇孙应能独当一面,但他只能隐忍,静待时机。 这时,李伟的身影悄然浮现于脑海,眼中闪过异样的光。 此人虽懒散,能力却不弱,经此次拒命事件,他在文官中的口碑有所改善,尤其韩宜可、吴伯宗及新来的道同等正直大臣,对他颇为欣赏。 若加以扶持,可成为制约淮西勋贵的新势力。 最关键的是,李伟在朝中孤立无援。 但这也意味着不能再让李伟过于接近勋贵,最好是像对待某些文官一样,视其为敌人。 目前与李伟交好的勋贵只有沐英,他尚可信任。 此一时彼一时,当初让他接近勋贵是为了保命,如今形势所逼,即使将来小女儿守寡,也必须推出他。 只是想起李伟遇事总是推诿,朱元璋不禁头痛。 “那家伙最近在忙什么?”沉默已久的朱元璋忽然开口。 毛骧原本以为他要结束谈话,正准备告退,闻言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。 李大人近日都在教坊司忙碌,似乎是在筹划新舞乐。 朱元璋听罢,冷哼一声,不满地说:"成天不干正事,就知道偷懒!" 随后,他又匆匆吩咐了几句,把李伟推入了一系列连环的困境之中。 无论他如何行动,都会陷入这些陷阱;若是停滞不前,等待他的将是重重一脚。 李伟尚不知自己已被层层埋伏,依旧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,每日只顾着听曲赏舞,日子平淡却乏味。喜欢大明:签到在洪武,我靠嘴炮暴打老朱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大明:签到在洪武,我靠嘴炮暴打老朱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最新小说: 旅店通万界,假千金成了国家级团宠 开局空灵根:我能复制天骄词条 大玄印 寒门日月 一觉醒来,宗门就剩三瓜两枣 合欢宗:反派,主角嚣张亲妈上门 传统玄幻冢 斗罗:我的魂导器能进化 毒剑仙帝 关于我死后到异世界的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