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的采摘和药用(1 / 1)

柴胡入药部位及其药用价值详解 一、入药部位及最佳采摘季节 柴胡(Bupleurum chinense DC. 或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.)作为常用中药材,以根部入药为主,部分地区亦使用全草或地上部分。不同入药部位的采摘时间及特性如下: 1. 根部(主入药部位) - 最佳采摘季节: - 春采:早春植株未萌芽前(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),此时根部养分积累充足,质地坚实。 - 秋采:秋季植株枯萎后(9月下旬至10月中旬),此时根部皂苷类成分含量最高(研究显示秋季柴胡皂苷a、d含量较春季高约10%-15%)。 - 采收方法:深挖根系,去净泥土及须根,晒干或阴干。 2. 地上部分(全草,部分地区使用) - 最佳采摘季节:花期(6-7月),此时挥发油含量较高,多用于解表退热。 - 注意:地上部分入药在传统本草中记载较少,现代临床以根部为主,全草仅在民间偏方或特定方剂中使用(如治感冒发热)。 二、主要成分及含量差异 柴胡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显着,核心成分包括 柴胡皂苷类、挥发油、多糖、黄酮类等: 表格 入药部位 主要成分 含量特点 根部 柴胡皂苷(a、b1、b2、c、d等)、挥发油(柠檬烯、月桂烯等)、柴胡多糖、黄酮 柴胡皂苷总含量约1.5%-3.0%,其中皂苷a、d为主要活性成分,具抗炎、保肝作用;多糖含量约5%-8%,增强免疫。 地上部分 挥发油(占比0.2%-0.5%)、少量皂苷、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中萜类成分(如β-蒎烯、香茅醇)含量较高,具解表退热功效;皂苷含量仅为根部的1/3~1/2。 三、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1. 根部(核心入药部位) - 性味归经:苦、辛,微寒;归肝、胆、肺经(《中国药典》2020版)。 - 功效主治: - 和解少阳:主治寒热往来(如少阳病、感冒发热),代表方小柴胡汤。 - 疏肝解郁: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、月经不调,代表方逍遥散、柴胡疏肝散。 - 升阳举陷:治中气下陷之脱肛、子宫脱垂,配黄芪、升麻(补中益气汤)。 - 作用特点: - 辛散苦泄,能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,为治少阳病之要药; - 疏肝理气,善调肝脾不和; - 升提中气,药性升散,生用解表,醋炙增强疏肝功效。 2. 地上部分(全草) - 性味归经:辛、微苦,微寒;归肺、肝经。 - 功效主治: - 解表退热:用于风热感冒发热(民间单用煎服); - 清利头目:治头痛、目赤(配伍菊花、薄荷)。 四、现代药理作用 1. 根部药理作用: - 解热抗炎:柴胡皂苷a、d通过抑制IL-6、TNF-α等炎症因子,降低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(对实验性发热模型退热率达70%-80%)。 - 保肝利胆:促进肝细胞修复,减少肝损伤(如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,血清A、AST降低30%-40%);增加胆汁分泌。 - 免疫调节:柴胡多糖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,增强机体免疫力(小鼠实验中淋巴细胞增殖率提升25%)。 - 抗抑郁:挥发油成分通过调节5-HT、NE神经递质,改善抑郁样行为(动物实验有效率达65%)。 2. 地上部分药理作用: - 抗菌抗病毒: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(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.125mg/mL); - 镇静镇痛:挥发油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缓解轻度疼痛(扭体法实验中痛阈值提高20%)。 五、临床应用与炮制演变 1. 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: - 生柴胡:解表退热力强,用于感冒发热、少阳病(如小柴胡汤用生品)。 - 醋柴胡:醋炙后皂苷含量略有下降,但疏肝解郁作用增强(醋制后柴胡皂苷a、d转化率约15%),用于肝郁气滞证(如逍遥散用醋柴胡)。 - 酒柴胡:酒制后升提作用增强,用于中气下陷(如补中益气汤多用酒柴胡)。 2. 历史演变: - 汉代:《伤寒论》中柴胡仅用根部,生用和解少阳(小柴胡汤)。 - 唐代:《千金方》始载柴胡炮制,提及“去苗,锉”,区分根与地上部分。 - 明清:《本草纲目》明确醋炙、酒炙法,强调“柴胡能引诸药至肝胆,治胁痛必用”,奠定疏肝功效核心地位。 六、总结 柴胡以根部为核心入药部位,春秋季采挖者药效最佳,其核心成分为柴胡皂苷与挥发油,兼具和解少阳、疏肝升阳之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解热、保肝、免疫调节等作用,为临床治疗肝胆疾病、情志失调及发热性疾病的要药。炮制工艺的发展则进一步细化了其功效偏向,体现了中药“因证施药”的精准性。喜欢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最新小说: 从战场上的英雄到四合院的街溜子 四合院:何雨柱的重启人生 海贼:叔叔,你的正义不够绝对 KPL:少年未尽意气绝不止于此 海上:别过来!我很弱! TNT:天灾末世,从被绑架开始 斩神:我用幻麟星云斩神明 变成蝴蝶也要活下去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古韵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