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婉儿合上那本泛黄的古籍,指尖轻轻摩挲着粗糙的纸页。藏书阁内烛火摇曳,映照出她沉思的侧脸。 无常……并非两人,而是无数。 她低声呢喃,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民间传说中的黑白无常——头戴高帽,一黑一白,吐着长舌,手持锁链,专司勾魂。可若真如古籍所言,它们并非固定的一对神差,而是地府中如野草般滋生的“鬼奴”,那为何人间流传的形象如此统一? 她翻开另一卷残破的竹简,上面记载着一段更古老的传说: 无常本无形,因人心而化 ——原来,黑白无常的形象并非天生如此,而是受到人间信仰的塑造。 无常的“拟人化 地府中的“无常”本是无面、无性的混沌之物,它们没有固定的形体,却能模仿亡者的恐惧。当它们来到人间勾魂时,会因亡者的想象而改变样貌。 畏惧死亡者,见其长舌高帽,狰狞可怖,如索命厉鬼。 心怀愧疚者,见其面色惨白,双眼空洞,如冤魂讨债。 执念深重者,见其似故人模样,微笑招手,诱其入幽冥。 久而久之,民间对无常的恐惧逐渐定型,最终形成了“黑白二差”的固定形象——黑无常(范无救)凶煞威严,白无常(谢必安)诡笑森然。 无常的“群体性 但真正的无常,远比传说中可怕得多。 它们并非只有两个,而是如潮水般在地府中涌动。古籍中曾记载,曾有修道者误入阴阳间隙,窥见“**万千无常,如影随行**”——它们密密麻麻地站在黄泉路上,面容模糊,却都戴着相似的高帽,手持锁链,等待着勾取下一个亡魂。 它们不是神,也不是鬼,而是地府中的“自然现象”,就像人间的风雨雷电一样,只是幽冥法则的一部分。 无常的“另一面 然而,最令人不安的并非它们的数量,而是它们的“模仿性”。 曾有通灵者记载,无常在勾魂时,会先观察亡者生前的记忆,然后幻化成最能触动其心灵的模样—— - 对母亲思念至深的亡魂,会见到“无常”化作慈母,温柔牵起他的手,带他走向黄泉。 - 对仇人恨之入骨的亡者,会见到“无常”变成仇敌的面容,狞笑着拖他下地狱。 - 甚至……有些无常会模仿活人,悄悄混入人间。 叶婉儿的手指微微颤抖。 如果真是这样,那“黑白无常”不过是它们最广为人知的面具。而真正的无常,可能早已潜伏在人间,化作某个熟悉的影子,静静等待着……勾魂的时机。 叶婉儿猛地合上竹简,烛火剧烈摇晃,在她脸上投下不安的阴影。 窗外,夜风呜咽,树影婆娑,仿佛有什么东西正无声地窥视着这座藏书阁。 她忽然想起一个传闻—— “无常勾魂,不只在人死之时。” 1. 活人身上的‘死气 古籍中曾记载,无常并非只在人死时才出现。 当一个人阳寿将尽时,身上会渐渐缠绕“死气”,而无常会提前感知,如影随形地潜伏在其周围,等待时机。 - 有人会在重病时,瞥见墙角站着一个模糊的黑影,可一眨眼,又消失不见。 - 有人会在梦魇中,感觉有冰冷的手指抚过自己的脖颈,醒来时却发现枕边落着一缕不属于自己的白发。 - 甚至……有些将死之人,会在镜中看见自己身后多了一个“人”,可回头时,却什么都没有。 无常在等待,它们在等那个人的“命数”彻底耗尽,然后——轻轻一勾,魂魄离体。 2. 替代 更可怕的是,有些无常并不满足于只勾走将死之人的魂魄。 它们会“替代”活人。 叶婉儿曾在某本禁书上读到过一则诡事: “江南某书生,忽性情大变,其妻觉其异,夜半窥之,见其面皮下另有一张惨白之脸,无口无鼻,唯有一双黑洞洞的眼眶。” ——那不是她的丈夫,而是一个披着人皮的无常。 真正的书生,或许早已被勾走魂魄,而无常则占据了他的躯壳,继续活在人间。 它们为何要这么做?无人知晓。 或许是为了更方便地勾取下一个猎物,又或许……它们本就在模仿人类,试图理解“活着”的感觉。喜欢民间鬼狐传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民间鬼狐传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