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三年(620年)二月,川东烽烟骤起。 隋末唐初的动荡余波席卷巴蜀,开州蛮酋冉肇则趁中原战事胶着之机,率獠兵突袭通州(今四川达州)。 古开州即今日重庆开州区,位于重庆市东北部,地处三峡库区腹心,是渝东北重要门户城市。东汉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巴东郡汉丰县的设立开启建制篇章。至唐武德元年(618年)升格为开州时,其辖境已囊括今开州、城口等广阔地域。明代在此设置太平千户所,大觉寺烽火台遗址至今矗立,见证着这片"秦巴锁钥"之地的军事价值。地理学家笔下"七山二丘一平坝"的独特地貌在此完美呈现:北倚大巴山苍莽群峰,南接川东平行岭谷,汉丰湖如碧玉镶嵌其间——这座因三峡工程蓄水形成的国家湿地公园,以15平方公里水域滋养着42公里环湖生态长廊,成为库区生态治理的典范。 历史长河在此地激荡出多元文化印记。明清"湖广填四川"移民潮中,15万移民的涌入造就独特的"五省方言岛",南北腔调在山谷间交织成特殊的人文图谱。盛山摩崖石刻群珍藏唐宋至清代的47处诗文题刻,其中苏轼亲笔"开州盛山十二题"真迹,让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穿越千年依然鲜活。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万亩原始森林中,崖柏等珍稀物种的发现,印证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。 开州匠人将智慧凝结于指尖:水竹凉席历经72道工序锤炼,细密竹丝在经纬交错间编织夏日的清凉;瑞兽金狮舞矫健腾挪,将巴楚文化基因融入欢腾的节庆脉搏;南门古法熬糖作坊里,甘蔗的甘甜在九转熬炼中化为琥珀色的乡愁记忆。这些列入国家和市级非遗名录的技艺,正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。 从汉丰县衙的晨钟暮鼓到汉丰湖畔的智慧新城,开州的山河故事,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绵延流淌。 通州即今日重庆达州,这片地处渝东北门户的土地,北扼秦陇、南控荆楚的地理格局,早在秦汉时期便以"四达之地"得名,成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。 东汉永元二年(90年),汉朝廷在现今达川区设置宣汉县,县治所在至今犹存的罗家坝遗址,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战国至汉代墓葬群,青铜钺上的虎纹与巴式柳叶剑昭示着古巴人的骁勇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,当蛮酋冉肇则的铁骑踏破通州城垣时,这片土地首次以州级建制载入史册。明清两代,随着"湖广填四川"移民潮涌至,陕西会馆的雕花照壁与湖广移民带来的吊脚楼比邻而立,麻柳木版年画的艳丽色彩里既有蜀绣的细腻,又透着楚地漆器的神秘。 穿行在达州街巷,处处可闻文明交汇的余响。三汇古镇的青石板路上,"三汇彩亭会"将川剧变脸与楚地傩戏糅合成流动的戏台;安仁乡的"板凳龙"舞动时,汉代巴渝舞的刚劲与客家火龙的精巧完美相融。更有那传承六百年的灯影牛肉,薄如蝉翼的肉片在桐油灯影下透出琥珀光泽。达州让人品味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一段盐茶古道上的商贸记忆。 这片土地的山川形胜造就独特物产传奇。八台山的云海滋养着中国最北缘的富硒茶田,万源旧院黑鸡的啼鸣回荡在海拔1200米的林间。紫红色砂岩风化形成的特殊土壤,让达州成为全球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基地,每到盛夏,20万亩椒林蒸腾起辛香云雾。 通州本汉宕渠故地,梁置万州,北魏以"地当四达之冲"改称通州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通川郡,控扼秦巴咽喉。此地"万顷膏腴,千峰叠嶂",既是长江支流通川江航运枢纽,更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战略要冲。 冉氏家族世居巴峡险要之地,自南北朝时期便"据险自守,代有渠帅",隋大业年间已显露割据之势。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,冉肇则继承祖辈经营的山地武装,通过联姻、盟誓等方式整合周边蛮部,形成横跨今渝鄂交界山地的军事联盟。其部众"椎髻跣足,腰佩环刀","居岩洞,精冶铁,善弩射"。冉氏部族依托星罗棋布的洞寨据点,将农耕、渔猎与劫掠相结合,构建起独特的山地生存体系。 冉氏部族作为古代巴人直系后裔,其文化基因可追溯至《华阳国志》所载"巴东冉姓,勇悍善战"的记载。这支以白虎为图腾的山地族群,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中逐渐分化,至隋唐时期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"冉家蛮"联盟,活跃在今重庆开州、巫溪及湖北恩施一带。 冉氏部族自古洞寨自治,多依山筑寨,"大者千户,小者百余",每个洞寨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军事堡垒;其部族信仰神权统治,首领身兼军事统帅与宗教祭司,开州大觉寺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,印证着他们对白虎神君的虔诚崇拜;其部族兵民一体,男子自幼习武,"竹弓毒矢,出入林箐如飞",形成独特的山地作战体系。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冉氏部族文化遗存更显异彩,从雪宝山燕子洞唐代悬棺群,可见其崖葬习俗对生死观念的表达;杜甫笔下"接筒引水喉不干"的竹筒灌溉系统,展现其纺织业与自然智慧的完美结合;现存土家语中"冉"(首领)的语源留存,则成为古老语言活化石。 二月初十,当李唐王朝正与王世充、窦建德等中原豪强鏖战之际,驻防通州的府兵多被抽调北征,闰州蛮酋冉肇则(约580-620年)以"复獠人故土"为号,联合周边五溪蛮部板楯蛮、賨人部族,聚众万余沿州河(今前河)顺流而下。攻打通州。 其蛮军截断长江粮道,致使"山南道震动",这位出身巴蛮豪族的地方强人,以其短暂而激烈的反叛,在唐初史册上刻下了浓重一笔。 时通州刺史张士陵刚履新三月,仓促间仅能组织两千守军据城而守。这场攻坚战持续七日,"蛮兵夜缚火牛冲门,又以竹梯附城,守军沸油泼之"。最终因粮道被断,外援不能至,导致通州城破。 此役震动剑南,唐高祖李渊在《赐夔州总管李孝恭诏》中痛陈:"通川要地,竟陷蛮獠,实乃东南之患"。消息传至长安时,正值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决战柏壁的关键时刻,朝廷不得不分兵应对,可见此次叛乱对初唐经略西南影响之深。 冉肇则先占据开州,后攻陷通州,并以二州之地归附萧铣,萧铣派东平王闍提协助镇守。冉肇则自号"巴东王",屡犯唐军粮道,之后,又率军进犯信州。 信州在隋代称为巴东郡,武德二年改置为夔州,史书仍沿用旧州名记载此事。杜佑称夔州在春秋时期属鱼国,南朝梁时设置信州。唐武德二年,因避讳唐高祖外祖父独孤信之名,改信州为奉节县。 奉节县是重庆市下辖县,坐落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,素有“重庆东大门”之称。其地理位置独特,东北部与巫山县接壤,南邻湖北恩施市,西连云阳县,北接巫溪县,总面积达4098平方公里。 这片土地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代,彼时名为“鱼复县”,后历经蜀汉时期的“永安”、西晋复名“鱼复”,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唐太宗为表彰诸葛亮“临大节而不可夺”的忠义精神,将其改名为“奉节”,这一名称沿用至今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气节”的象征。 历史上,奉节长期作为夔州府治所,是连接巴蜀与荆楚的军事交通要道,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与人文交融。 奉节的山水格局堪称天地造化之杰作。境内以山地为主,北部倚靠大巴山南麓,东南部耸立着巫山与七曜山脉,长江在此劈山而过,形成举世闻名的瞿塘峡。峡谷两岸峭壁如削,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,巍峨的夔门以“天下雄关”之势镇守峡口,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壮阔意象。 这里的最高峰海拔达2123米,垂直气候差异显着,低海拔地区四季温和,年均温约16.4℃,而高山地带则常年云雾缭绕,寒凉沁骨。长江不仅塑造了瞿塘峡的险峻,更在43公里的过境航道上留下黄金水道的印记,其支流梅溪河等水系与丰富的煤炭、石灰石资源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。 “诗城”的美誉让奉节在中华文化长卷中熠熠生辉。李白曾在此写下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的千古绝唱,杜甫寓居夔州两年半,创作了《登高》中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的苍茫意境,刘禹锡则汲取当地民歌精髓,留下《竹枝词》的清新韵律。这些诗篇与山水相生相映,白帝城作为文化地标矗立在瞿塘峡口,不仅是刘备托孤的历史现场,更因李白诗作成为世人心中“朝霞与孤鹜齐飞”的浪漫符号。 距城区四十公里的天坑地缝则是大自然另一惊世之作,小寨天坑以深662米、口径626米的规模冠绝全球,天井峡地缝如巨龙蜿蜒37公里,岩壁上的水帘与藤蔓编织出喀斯特地貌的极致美学。 如今的奉节,既承载着千年文脉,又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机。当游客站在白帝城远眺夔门,既能感受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历史回响,也能看到江岸新城的灯火与穿梭的游轮共绘三峡库区的时代长卷。这片土地以山河为纸、历史为墨,书写着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永恒诗篇。 武德三年(620年)春三月,唐朝朝廷派遣赵郡公李孝恭率三万唐军沿长江而上平叛冉肇则之乱,两军会战于奉节白帝城下。李孝恭轻敌冒进,遭冉肇则部伏兵突袭,"矢下如雨,唐师为之夺气",冉氏部众"据清江天险,伐木塞道",以滚石擂木阻截唐军,致使李孝恭部"损折舟师二十余艘,退守白帝城"。这场失利震动长安,高祖李渊连夜召见卫国公李靖,将巴蜀平叛重任托付于这位传奇将领。 李靖亲率八百轻骑自夔门悄然东进。这支精锐"皆着藤甲,负短弩",沿大宁河险滩迂回至冉肇则大营侧翼。当夜月黑风高,唐军以火把为号突袭敌寨,此役"唐军三冲敌阵,斩将夺旗"。混战中,阵斩冉肇则骁将慕容三藏。冉军阵脚大乱,李孝恭乘势整军反击,终解危局。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次日,李靖献策李孝恭夜袭敌营,亲选死士三百,衔枚疾走四十里,黎明时分突入冉军大营。《资治通鉴》载:"靖引兵扣其壁垒,呼声动山谷"。冉肇则仓促迎战,被李靖部将张宝相斩于马下。 蛮兵见主帅毙命,顿时溃散。此战不仅俘获五千余众,更缴获"巴蛮铜鼓十二面,环首刀三百柄",彻底瓦解冉氏部族的反抗能力,尽复夔州至夷陵漕运要道。 三月十七日,李孝恭乘胜分兵。遣左卫将军田世康取道大宁河收复开州,自率主力沿长江东进,连克云安(今云阳)、南浦(今万州)等七城,通州(今达州)守将郑文秀见大势已去,举城归降。在通州城头,唐军发现萧梁残部与蛮族联合的物证,刻有"大梁永隆"字样的箭镞与冉氏图腾木符同储一库。 捷报传至长安,高祖李渊特赐李靖金甲一副,诏书中赞曰:"古之名将韩、白、卫、霍,岂能及也!" 此战役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,李靖首创的"精骑突袭+心理震慑"战术,成为唐代平定西南夷的经典范式;其与李孝恭收复的开、通二州构筑起长江上游防御体系,为次年平定萧铣奠定基础;此战缴获的冉氏铜鼓经改造后用于唐军号令,开创"以夷器制夷"的先例。正如杜佑在《通典》中所论:"靖破冉蛮,孝恭摧梁孽,巴蜀遂为唐室西南砥柱。" 随后,李孝恭继续挥师南下,战火延至萧铣占据的荆楚之地,萧铣麾下东平王萧闍提率水军三万溯江来袭,于夷陵虎牙滩列巨舰四十艘。 唐军在涪陵江口截击萧闍提的水师。李孝恭采纳李靖"疲敌之计",先遣弱旅接战诈败,待梁军追击阵型散乱,伏兵尽出火攻。是日东北风骤起,唐军以蒙冲斗舰载猛火油顺流而下,"火烈风猛,船往如箭,烧梁舰四百余艘,烟焰涨天","蒙冲斗舰横锁江面,火矢如蝗"。萧闍提座舰中火沉没,其退守清江口,终被唐军围困月余,粮尽自刎,其尸首"着金丝犀甲,验为伪王无疑"。 此战,唐军彻底打通长江水道,为次年平定萧铣奠定胜局。太史公曰:观李靖用兵,贵在"察形势、出奇正"。其八百破万之役,非恃勇力,实得"兵之情主速"之要;火攻清江,更显"因天之时,就地之势"之智。唐初削平群雄,实赖此等将帅协心之力也。 武德三年春三月,唐朝对冉氏部族的治理,经历了从武力镇压到文化融合的转变。初平冉肇则之乱后,朝廷在冉氏故地推行"土流并治",一方面设置南宾县(今重庆忠县)作为军事据点,实施羁縻州制度;另一方面吸纳冉氏头领出任刺史、县令,如《唐会要》载"以蛮酋冉安昌为思州都督",开创了"以夷制夷"的治理范式。 这种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,冉氏后裔逐渐接受汉地农耕技术,其擅长的賨布织造经改良成为贡品;其白虎崇拜与儒家礼制相互渗透,催生出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。复旦大学基因研究显示,现代开州冉姓族群与土家族高度同源,印证了这场持续千年的文化融合。而今流传于开州满月乡的"瑞兽金狮舞",其腾跃之势犹可见《蛮书》所载战舞遗风,成为古今文明对话的生动载体。 冉肇则的兴亡史,恰似一部微观的民族关系史诗。这位巴蛮首领的军事抗争,客观上推动了唐朝对西南边疆的制度创新;而其部族的文化韧性,则在历史长河中化作土家族的文化基因。从雪宝山悬棺到汉丰湖碧波,从虎钮錞于到金狮舞步,开州大地至今回响着这段文明碰撞的余韵,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壮阔进程。 读者朋友们,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《大唐凌烟志》已震撼连载!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,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。 在这里,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,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,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,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。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,敬请追更!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,分享独到历史观,推演历史谜题,交流阅读感悟,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,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。 一部《大唐凌烟志》,半卷江山血泪史。明日首更,不见不散!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大唐凌烟志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