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的天,皇帝却从不用冰块降暑。 三九的天,皇帝不用炭火取暖也就罢了,穿的也不厚实,甚至都不关窗,这实在是……匪夷所思。 尤其是经常被召见的大员, 每次从宫中出来,都冻得直哆嗦! 可皇帝却无丝毫异样,面庞红润,神色如常,好似严寒并不能影响到他分毫。 有先例在,群臣不由也泛起嘀咕。 难不成……真让他给学到了精髓? 时下,皇帝御极已逾二十载,最早也表现了龙体欠安,加之多年没有诞下子嗣,群臣想当然的以为,皇帝会与武宗、孝宗无异。 毕竟,献皇帝也不长寿。 可如今…… 没人再这么想了。 所有人都有种强烈的预感,皇帝的时间还有很长,很长,超出预期,甚至创纪录的长。 事到如今,可没有人再觉得自己能熬走皇帝了。 虽说皇帝登基很长了,可皇帝并不老,说是春秋鼎盛的年纪也不为过,何况……皇帝修仙好像真修出了门道。 单就是那股子精气神儿,以及充足到过剩的精力,比之年轻小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内阁的票拟,几乎没有被原版采纳过。 哪怕是正确的,哪怕是符合皇帝心意的,皇帝也会稍作丁点改动。 虽不影响社稷民生,却让内阁颇感压力。 至于别有用心的善举,则是会遭到皇帝严厉训斥,不是叱骂,就是罚俸。 如此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,令诸多大员,时刻精神高度紧张,苦闷又心累。 幸赖,皇帝也会在某些事上,选择性的目盲失聪,给予了一定宽容,这才不至于让那根绷紧的弦断掉。 不过还是相当难受…… 渐渐地,投向严嵩…亦或说投向皇帝的官员多了起来。 皇权进一步得到长足进步,龙威愈隆。 渐渐地,皇帝的主张反对声少了,反对力度也小了。 朝堂虽不至于是皇帝的一言堂,却也远超武宗时期,比孝宗更是不知好了多少,比之宪宗都不遑多让…… 更让人无奈的是,这还不是皇帝的极限。 皇帝如此操作下,未来皇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 庙堂之上从不乏能人,自然预想到如此下去的危害,然,分析局势头头是道,真到了做的时候,就是另一回事儿了。 一边想削弱皇权,一边又怕自己沦为牺牲品…… 严嵩一派的‘大口吃肉’,严重干扰了‘市场情绪’,群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,拧不成一股绳,又有多大力量? …… …… 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…… 嘉靖二十二年,一条鞭法终于真正意义上,在大明各省、府、州、县,全数推行。 执行的力度、成效,以及暗中反对的力量,有大有小,各有不同。 不过,大体上一片向好,区别只在于好的程度不一样。 嘉靖二十五年。 燃料补给站整个体系的建设,终于彻底完善,煤炭开采的成本大幅度降低,以及蒸汽船铸造体系成熟,一艘又一艘的蒸汽船开始大规模地陆续下水…… 随着大量的蒸汽船被投入使用,水上运输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,朝廷赋税也得到了小增长…… 原因无他,水路不存在逃避沿途税卡的可能性。 嘉靖二十七年,水路运输成本降低到,只有陆路运输的六成,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,赋税自然也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增长。 全大明各地推行一条鞭法的好处,终于彻底显现出来,田赋也提高了许多。 可饶是如此,赤字依然存在,国帑还处在入不敷出的阶段,不过,赤字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缓解,且国帑太充盈了,财政根本不存在危机。 朝堂之上,君臣的忧虑彻底消弭。 李青没有再出现在群臣视野,期间除了黄锦,没有任何人见过他。 这些年,李青除了偶尔回金陵,与李浩、李雪儿、朱厚照聚一聚之外,大多数时间都在带着师弟满世界的走。 除了大明,交趾、满剌加等东南亚诸国,也走了一遭。 让小师弟们见世面的同时,李青的意图、主张、底蕴,也逐一透露给了一众小师弟。 … 嘉靖二十八年,秋。 李青路过海.南省城,碰巧遇上秋闱放榜,便在桂榜前驻足观望,瞧一瞧大明新鲜出炉的举人才子。 突然间,一个名字吸引了李青的注意。 ——海瑞! 虽然比我预想的晚了许多,可总归是考上了……李青思及海瑞,十分欣慰。 突然,人群中一道声音响起,“李……先生?” 李青觉察是在叫自己,循声望去。 只见一个身着灰蓝色长袍,瘦瘦高高的中年人,正在朝自己快速走来。 李青愣了下,这才确认来人身份。 正是举人海瑞! “好久不见。”李青笑着指了指桂榜,“恭喜啊。” 海瑞十分惊喜,不过,相较于喜,终究是惊更多。 十余年不见,李青却是没有丝毫变化,如何不惊?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“李先生,你……怎么……怎么……” “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。”李青说罢,先一步走出人群,海瑞压下惊奇,忙也跟上…… 最终,二人在一家酒肆落座。 李青点了一壶酒,四样小菜,这才朝海瑞笑道: “多年不见,你可成熟了不少啊。” 海瑞摸了摸自己的脸,干笑道,“我可比不了先生,乡下人……” 海瑞突然止住话语,惊奇道:“这都多少年了,你怎么一丁点变化都没有啊?” 当年京师发生的事,别说海瑞,就是绝大多数地方官都不知情,无他,宣扬李青的存在,于京官而言没有丁点好处。 此外,没有亲历的地方官员,偶有听闻者,也根本不信。 李青的秘密在京官之间不再是秘密,可在地方官员之中,并不被人得悉。 面对海瑞的询问,李青沉吟少顷,如实道: “我是李家人,可我也是个道士。” “???” 海瑞不理解,“这……有关系吗?” 李青嘿嘿一笑:“这你就不懂了吧,道士可都是养生高手。” “养生……”海瑞新奇,“养生竟有如此功效?” “想学啊?” “学……”海瑞摇头苦笑,“分别这么多年,我才得以中举,今我已不再年轻,却未有所成就,岂能再浪费光阴于其他地方?” 顿了下,“今先生已高中了吧,来此可是公干?” 金陵李家拥有什么样的资源,海瑞不清楚,可他知道,没有李家请不来的先生,也没有李家找不来的书籍。 再说,李青并非纨绔子弟,无论品性,还是谈吐,亦或行事,皆是上上之选。 十余年过去,李青万无不中之理! 李青挠了挠头,干笑道:“其实我并未考取功名。” “啊?”海瑞大感意外,“这是为何?” 李青清了清嗓子,道:“你看哈,李家是勋贵,家族又有子弟担任武将,还经营着偌大的生意,如若再进军文官,未免吃相过于难看,不能啥好处都让李家占了是不?” “这……”海瑞不禁惋惜道,“原来是家里人不同意……” “没啥可惜的,官场……也没什么好的。”李青笑吟吟的举起酒杯。 海瑞与李青碰杯,饮下杯中酒水,轻轻道:“若旁人说这种话,我是不信的,可出自先生之口,我相信。” “不过,大明从无规定勋贵子弟不得做官,且有不少勋贵子弟都通过科举做了官,其实,这也没什么。”海瑞叹道,“以先生的学识,不做官太过可惜。” 李青问:“你不觉得……李家已经占据了非常庞大的资源了吗?” 海瑞怔了怔,颔首道:“确实占据了太多资源,可这有什么?良善之人又品学兼优,何以不能为国效忠,为民效力?再者…… “李家虽显赫,却未尝没有比李家更显赫的存在!”海瑞说道,“纵观李氏家族这近百年的作为,绝对当得起为国为民。对上,缴纳海量赋税,捐献蒸汽技术;对下,施恩于民,也不兼并土地。还为大明粮食增产做了巨大贡献……比李家更显赫的家族子弟,都做不到这些。” 大明公、侯、伯,单从爵位来看,李家不上不下,可没哪个勋贵敢说比李家显赫。 李青知道他指的是什么。 ——朱家藩王宗室。 该说不说,藩王宗室除了吃喝造人之外,还真没啥用,不鱼肉百姓都算心善了。 可大明藩王落得如此境地,还是因为那对叔侄。 当侄子的不放心叔叔,当叔叔的做了皇帝之后,也不放心兄弟、侄子。 痛恨侄子的叔叔,在取得成功之后,却是与侄子共情起来。 自打永乐朝起,大明诸藩王就真没什么用了,只能给朝廷财政造成负担。 不过,在隔代继承制、淘汰制,以及正德朝的宗禄永额制度下,如今大明藩王宗室,虽仍占了不小的朝廷开支,却已然上升不到威胁财政的地步了。 可饶是如此,对这些个藩王宗室,官员仍是心有不平,可以说相当不待见…… 李青失笑道:“不说我了,说说你吧。”喜欢长生: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ibaxs10.cc)长生: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